這間開業七年的多店,是博愛街50年老店的傳人(應該是張家清真吧。。。因為都姓張!?!)。老板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因希望能有更多彈性時間可參予教會的活動,因而自立門戶。沿著復興南路直行,當我以為既錯位置時,才發現店家換了新的招牌~
走近看才發現這是間極小的店,全店家總應該不到10坪,所以有一部分的廚房是在防火巷的遮雨棚下。。。。。。。就外觀上來說這是一般的小吃店,並沒有什麼裝飾,只有一些標語與紅布條。這樣的店能獲10大好店的殊榮,想必有其獨到之處。
走近店裡,撲鼻而來的是大骨的腥臭味(類似狗的體味),我頓時有想回頭離去的衝動,但是想想既來之則安之,也當作是一種學習。
店內裝潢雖顯陳舊,但是也許是桌椅與吊燈營造出的氣氛,是一種小店特有的淳樸。
此店最特別處就是「加湯加麵不加價」與「免費仙草蜜」,還規定「兩人不得合吃一碗」,甚至有低消80元。這也許也是一種堅持的表現吧。。。?!?
評比與感想
1. 湯
這湯的油並不多,紅色的浮油似乎是最後再加上去的,聞起辣味相當明顯。單就氣味來說不似永康那般光用聞的就有種如雷灌頂如雷的感覺。但這一切都只是假象,因為我早已耳聞此碗麵的刺激感應該是難逢敵手。
小心起見,先淡淡的嚐了一口,其實並不算很辣,味道有桃園街老王記的影子,醬味不重且偏甜(我還沒去吃過張家清真,所以不知道口味是否雷同),只是稍辣了點,薑味更重了點。自以為沒什麼又喝了幾口,自此憾事就開始了,我的胃就像被刀割再灑上辣椒粉般的灼熱翻騰,而且一股腦從胃竄上口咽,這感覺大概只有「怒火中燒」可以形容。
望著這碗麵,看似平淡的湯裡似乎放了多到滿出來的辛香料,這刺激感之強烈,說真的是我第一次體驗。現在台灣一般以川味自居的店都是重麻不重辣,當然這很大一部份是應該現代人飲食清淡化;而這好稱山東口味的店,一整碗的火熱刺激,難不成山東人都是這樣吃的?說實話我對山東的印象僅止於小時家旁邊很大的山東大饅頭,以及阿伯那山東腔的國語。。。 (提外話:山東人講的國語除了鼻音稍重外,其實不會太奇怪,跟最大黨裡面模仿的是十萬八千里。。。講話很大聲是真的。。。)
最後再來說店裡的那股味。基本上骨頭一定會有腥味。但是只要先經過汆燙,再加些蔥薑蒜,幾乎可以把湯裡的腥味完全蓋掉;但這僅止於湯,不包括剩下的骨頭與骨渣。基本上不管加再多的辛香料,剩下的骨頭與骨渣一定還是會有很重的腥臭味,尤其是在溫度尚高的時候。所以要使用前必須把細碎的骨質儘可能的過濾掉。只是台灣與多店家的作法是一個鍋子敖到底,也就是每天加新的大骨、清掉舊的,但是並不換鍋子。如果說每日都有將剩的大骨撈起,並將碎骨完全清掉,這就還好;但是如果這動作沒有做的確實,或是很多天才清一次,骨渣每日堆積,多到一定量的時候,這味道就湯滾沸的同時釋放出來。如果再加上通風不良,就會發生這家店裡的狀況。
2. 肉
肉使用的是澳洲腱子肉,軟硬還算適中,不過犯了與宋記一樣的問題,也就是肉太冷,吃起來有沙沙的。不過因為這兒的肉較宋記薄,所以將肉泡入湯中一會兒,口感倒也是有模有樣。
不過或許是湯中過於刺激,舌頭麻痺了所吃不太出肉的味道。
或這肉有一個很大漏洞,出在刀工上。先講一下腱子肉的結構,腱子肉是許多小肌肉以筋膜連接而成,肌紋的方向多是斜走,但在兩端的部份會轉為平行而集成束。下圖中的這塊肉是靠近腱子兩端的部份,肉質本來就稍硬些,而店家豪邁的直接橫斷,留下近4公分的長度。一般來說肌纖維超過2公分就很難咀嚼,更何況是4公分;連我這種吃硬不吃軟的人也都咬到牙齒痠了。。。一般這部份的肉如果不是移做他用,就是認命切成小塊,切成這種樣子真的是存心討罵。。。
3. 麵
又是一家把手工麵條煮到軟趴趴的知名麵店。。。再加上麵心濕黏。。。哀。。。算了。。。
總評
說實話我不知道這家店被選為十大好店的原因,難不成是評審吃到頭暈或是愛吃仙草蜜?還是因為「加湯加麵不加價」與「兩人不得合吃一碗」這兩條讓評審覺得此店氣宇非凡?唯一可確定的就是評審應該都沒有去廁所走走看看。。。
雖然100元的價格相當親民,但是。。。哀。。。等我哪天改信阿們搞不好會再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