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間歷史相當久遠的老店,自我有記憶開始就時常與母親到此店用餐,對我來說這也是伴隨我長大的味道。當桃源街這從前有名的牛肉麵街只剩下老王記與山東煙台兩間老店的同時,這溫州人經營的「溫州大餛飩」,這麼多年來卻一直屹立不搖,在十幾年前更是擴展成兩間相連的店面。
沿著衡陽路轉進桃源街,趙記紅色底白字、油漆手寫的招牌一如往常的簡單卻不低調,倒也跟從前一般沒有加裝照明,到了晚上不甚顯眼。我心想:「這店可一點兒都沒變。」這也才注意,原來除了老王記,每家店都安裝了一個小巧可愛的木框招牌。不過因為實在不大,除了些微的照明功能外,似乎也沒有太多實質意義。
走進店內,一切如記憶中的雪白,白色的牆、桌子、天花板與冷氣,唯一不一樣的大概只有加裝了兩顆監視器,剎那間似乎間隔的時間並不存在,頓時十年如一日,就像昨天才來過一般的熟悉。老闆娘也跟從前一樣的親切,坐在門口的身形似乎也與從前一般不曾改變。
此店的招牌就是全台首創的「菜肉餛飩」,尷尬的是這似乎是我第一次在這店裡點餐,所以不知道店家還有賣小顆的餛飩,所以點錯了(>o<),還好店家很客氣的幫我換成大顆的,真是感恩~
評比與感想
1. 湯
其實這老店真正與其他後起店家(包括隔壁那間)最大的差別反倒不是在餛飩,而是在湯頭。在這我必須說,這湯除了胡椒與味精似乎放的比之前稍少之外,味道跟我記憶中幾乎完全相同。
豬骨熬煮得清湯,佐以肉燥、油蔥調味,在加上切絲的蛋皮與海苔,最後在灑上胡椒、蔥花與芹菜,一上桌就是香氣逼人。
看似簡單平凡的湯,入口卻是相當溫潤,味道更是相當的甘甜且迷人。其實我覺得真正有畫龍點睛之妙的是芹菜與海苔。芹菜與海苔的清爽香氣減少了肉燥與油蔥的油膩感,但在鮮味上卻又能相輔相成,也在爾後成了坊間大餛飩必備的配料。
2. 餛飩
吃了十幾年,幼時只覺得這餛飩很大顆且餡料與一般著不太一樣,前陣子看電視才知道這大餛飩的餡料中,搭配豬肉的其實是青江菜,也才知道大餛飩是台灣才有的料理。
餛飩的麵皮相當厚,甚至比一般的水餃皮都再厚些。內餡切得相當細碎,與日式的餃子相似。味道上來說其實不太特別,但是鮮度相當不錯,其中薑味頗重,算是很道地的老味道。
3. 麵
麵條是細的陽春麵,看似普通但口感與彈性卻相當不錯,已經有接近鹼水麵的水準,應該算是同類型麵條的佼佼者。與大骨清湯的搭配也相合適,表現算是一流的。
同場加映
炸醬麵
其實因為本人不愛薑的味道,這炸醬麵才是我的最愛。豆瓣醬、絞肉、碎豆干與油蔥製成的醬汁,其實更像肉醬一些。與傳統以豬油、豆瓣醬與甜麵醬製作的炸醬相比,少了甜麵醬的甜膩,油亦不多,吃起來清爽不油膩且鹹度適中。比較可惜的是店家只提供細麵,若是搭配寬麵或家常麵,吃起來肯定更過癮。
總評
這樣的老店真的說什麼都是多餘,只有親自吃過才能體會───除了多年不變的好滋味外,還有歷史川流下的片刻永恆。
十年沒來「趙記」了,母親亦過世多年,然這夜的一切讓時間彷彿倒流,我又變回了那個與母親搶食餛飩的孩子。這一餐似乎也成了我對母親最深的追憶。童年與母親相依時吃過店,多半已歇業或是變了樣,唯一沒變的除了趙記外,大概只剩金山南路的政江號,似乎應該找個時間過去吃個雞絲麵與甜不辣,當然還有我最愛的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