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顯示,這間位於南門市場後方,外觀風格儉樸的小店其實大有來頭。該店是川菜老店的第二代所經營,主打的是正統四川風味的麵食。必須說實話,我對所謂的川菜有點陌生,自小吃過不少江浙菜、粵菜與北方菜,但唯獨對川菜的印象僅留在麻辣鍋如此而已。選擇這間店一部份原因也是為了一探何謂正宗川菜滋味。
此店門面簡潔雅致,唯晚上光線較弱,不甚明顯。紅色的招牌不知為何就讓我想起了「中華一番」的小當家,話說小當家他媽也是燒川菜的,所以這招牌也算是正宗四川味吧~
門口的菜單做的普通,但是卻相當重要。因為搭配店內類似美食街的點餐、出餐動線,可以使點餐速度提升,且客人不至於全部擠在門口的點餐區,設想相當周到。(點餐區牆上另有字體較大的菜單,應是為了服務年紀較大的顧客,非常用心。)此外小菜是裝盤放在壓克力的櫃子裡,點完餐就可以直接端著走,雖說方便,不過新鮮度令人存疑,但還是要吃了才知道。
店內的裝潢相當一如門面簡單,但是非常的乾淨,可見清潔做的非常的落實。
此店最出名的菜算是擔擔麵、紅油炒手與粉蒸肥腸,但是因為我不愛吃腸,所以點了一份據悉口味相當特別的椒麻雞腿,另外又點了一碗原汁牛肉麵。
評比與感想
1. 湯
說這湯之前說個故事,前年幾店裡剛換煮湯的大鍋子,從一呎半換成兩呎,剛開始用時常常會抓不準注水的量,導致要額外再加水。後來有客人反應,湯的濃度太淡,但是時間與大骨的量並沒有減少。。。幾經研究才發是最來又加的那次水,讓湯裡留下水的味道,而使人直覺湯變淡了。這是因為水雖然是無色無味,但是裡面的氣體與其他物還是會有一點味道,只有經久煮才能把這味道降低。後來也就不曾有客人反應過這樣的事情。
同樣的問題發生在這碗湯裡,清澈的湯裡,水的味道很重,甚至蓋過的牛骨的味道;推估可能是同樣的大骨一直煮,不夠時就加水,而致如此。其實這樣澄清的湯底,儘管沒有厚度,但是拿捏得宜其實可以把鮮甜的味道突顯出來,中國菜裡多的是使用清高湯的菜色。
就相香味上只有淡淡的中藥香,並不特別。入口除了我有說「水」的味道之外,一股淡淡酸味伴隨些微的牛肉味與中藥味,這平淡的味道真的不敢相信這叫做「川味」。。。 酸味經詢問店家是加了醋,這似乎也是這裡面最明顯的味道。
(後來我把紅油炒手的醬料加下去,整體好吃很多,也許該店其他口味的牛肉麵表現會比較好些)
2. 麵
一個基本概念:煮麵的時間 冷麵>乾麵>湯麵。原因是麵放到湯裡澱粉還會繼續糊化,而麵冷掉會變硬,乾麵則是要煮到剛好適口。為什麼要先提這個,因為我點的擔擔麵和牛肉麵是一起來的。。。擔擔麵是乾的,麵吃起來剛剛好。。。所以。。。就不要多說了。。。
發生這種是有三種可能:1. 作業程序瑕疵 2.開新分店 3.師傅想下班了 。。。
此外麵條本身並沒有什麼可說的。。。
3. 肉
這肉就真的不錯。
選用的肉是澳洲的毽子肉,切成小塊三角形,且大小均差不多,可見刀法相當熟練。
味道上保留了肉味,卻沒有因此讓腥味、草味與雜味有出來搗亂的機會,儘管沒有太多調味,但是表現出的牛肉自然鮮甜,相當值得仔細品味。
口感上,筋軟肉嫩,火侯恰到好處,不柴、不卡牙縫,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愛上這口感。
在肉比大塊、比量多的台灣市場,這樣肉可能不甚討喜,但卻意外的好吃。我相信不論刀工與切塊的大小,以至調味及火侯都是長年累積的功力。
4. 小菜
豆乾可能只是切絲後汆燙直接涼拌,有很重的生豆味,且加了醋。。。雖說有添加其他辛香料調配,但是這是唯一一道沒吃完的菜。
紅油炒手算是相當不錯,辣油的味道相當溫潤不死辣,看的出是多種香料精心調配,但就香味上略顯不足。
我所期待的椒麻雞腿,果然是口味特別,酸甜苦辣的味道調合在一起,搭配豆芽菜,算是相當新奇的體驗。也許這就是正宗的川味,辛香料相當重,吃完之後整條舌頭都是麻的。
總評
據維基百科所述:川菜是以大量且平凡的使用「三椒」的花椒、胡椒、辣椒,「三香」的蔥、薑、蒜,與醬油、醋、豆瓣醬與豆鼓等調味料為其特色。而在這些餐點中,除了椒麻雞腿外,其他菜並沒有表現出此特色。當然亦可能是該店以上班族為取向,所以口味略做修正;若是如此則無可厚非,畢盡如果吃完中餐整個下午舌頭都是麻的,可能工作效率會大減...(笑~)基本上以價位來說,如果麵條煮的好一點,兩個人點了兩碗麵、兩道菜加一個小菜不到300元,算是相當划算,也不必太做苛求。不過如果要尋找正統四大菜系之ㄧ的川菜滋味,相信會有許多更好的選擇。
隨筆
這間店我應該會再去吃ㄧ次,因為我很想知道他們麵是不是都是這樣煮的。反正我這過去不用五分鐘,就給人家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