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這篇不是我在家裡吃麵,這家位於科技大樓後方的店真的是叫「我家吃麵」。此店的老板娘是近年相當知名的豪宅設計師李天鐸的母親,知名美食家胡天蘭亦曾在文章中推薦過這間店。因地理位置,據說該店的許多老主顧都是台大與師大的老師,使得這樣一間小店更顯得風格雅致。
從店外到屋內,一貫的白,沒有太多的裝潢。店內的擺飾均是一般家庭的小飾品,更顯出這間店裡「家的味道」。
此店最具老店風格的有三項:1.泛黃的冷氣機 2.隨時可能會剝落的天花板油漆 3.斑駁的桌面
至於衛生條件,胡小姐的文章中有說到,老顧客均說此店的面衛生又好吃。實際觀察,從出餐的窗孔看入,牆上的油漬清楚可見,其他就自己想像了。。。
這裡據說最出名的是「哨子麵」和「辣子雞丁麵」,此外「 炸醬麵」似乎也剖受好評。基於近期仍不適吃辣,所以點了 哨子麵和一份綜合小菜。
評比與感想
1. 湯
「哨子麵」的由來眾說紛紜,此不多述,湯的作法都多是用炒過的絞肉加入切碎的洋蔥、胡蘿蔔、白菜、香菇等蔬菜熬煮的湯,經芶芡而成,以前吃幾次過的口味都是偏甜。
這碗麵就外觀上最不一樣的一點就是加了金針,且看不到明顯的絞肉。
就香氣而言略顯薄弱,沒有仿間哨子麵的肉香。舀起湯時,這才發現原來不是沒有絞肉,而是切成了更細碎的肉末,均勻的遍佈在湯中。
而論味道的話,這湯裡沒有滿到溢出的蔬菜鮮甜,反而是一種四平八穩的溫厚感,伴隨的淡淡的醋酸味,少了洋蔥強烈的甜味,味道似乎更像大滷麵一點。湯裡看的到的材料有金針、黑木耳、胡蘿蔔、香菇、蛋絲與白菜,不過真的在湯裡比較明顯的大概就只有白菜吧~ 此外湯底似乎豬骨熬的。
如果問我個人喜好,我比較偏愛這種溫和的味道,但這味道其實在家中亦不難做出,也就缺少了點驚豔的感覺。
2. 麵
哨子麵搭配的是寬的家常麵。勾芡的湯汁與家常麵算是適合的搭配,只是吃起來偏軟,味道亦無太多特色。
3. 肉
這碗麵裡只有碎肉末。。。
4. 小菜
這家店供應小菜的方式很特別,只供應「綜合小菜」。菜單上註明內含豬耳朵、小黃瓜、魯豆腐、豆乾、海帶和花生,不過實際上桌並沒有看到豆乾的蹤跡。
豆腐滷的入味,但是因為吸了黃瓜湯汁的酸與醬汁的辣,味道有點突兀;相對的,涼拌的小黃瓜吃起來是溫的,這也算是另一種體驗。
剩下的豬耳朵和海帶滷到完全吃不出食材的味道,只剩下軟爛口感;花生偏硬,但還算能接受,味道算是中規中矩。
總評
這樣一家訴求家庭風味的店,一如店名,就像家裡做的菜,有許多的不細膩與不完美;然而如果是回家肚子填飽肚子,這些也就不是那麼重要的。但是如果要花百元以上上餐館去填飽肚子,我相信台北這麼大會有很多更划算的選擇。
其實這家店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產品賣相都很好,可見李天鐸先生的美感可能是遺傳自他母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