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重慶南路頭,台北市最繁忙的地段中,最不起眼的一條巷子。然而目前吃到第一間有政治氛圍的店,緣起於該店招牌上「田園」兩字。這看似平凡的兩個字其實是來自店內蔣緯國先生所題的匾額,並且緯國先生當年亦是店內的常客。
因自身出自外省家庭,且父親不愛吃西餐,所以這類「外省掛」的餐廳時常是我們家庭聚餐的地點,也就對這種北方家庭料理並不陌生。搜尋了些資料,此店的小米粥與麵點似乎頗受親睞,刀削麵除王瑞瑤小姐嫌其粗線條外,似乎也沒有太多批評,這幾屆的牛肉麵節中也都有不錯的成績。
穿過補習班與書局間的小窄巷,眼前所見的清幽景致,讓人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文人幽悠暢。店外的仿舊的布景,十分有古代小店的素雅風格。推開略帶陳舊的雙開木門,店內倒是顯得普通。天花板上一整排的超大燈罩相當顯眼,而且省電燈泡一半白光、一半黃光,有些不太協調。
七點多,也許因為是週日所沒什麼人,找了張廚房前的桌子就做了下來。看看菜單,本來很想吃餡餅,但是因為等下還要再吃另一家,只好忍著,只點了一碗號稱招牌的半筋半肉麵。
評比與感想
1. 湯
這湯的顏色雖偏咖啡,但隱約可見的紅色油花,與淡淡的番茄香,大概猜得出有放番茄。這就解釋了我之前看到介紹時的一個問題,就是番茄牛肉麵跟其他的差在哪裡,原來只差在一顆汆燙去皮的番茄。
湯的透明度普通,清楚可見一些像是辛香料的細顆粒,但香氣中並沒有太多香料的味道。試嚐一口,入口先感覺到是番茄的酸甜,然後就牛肉深厚的肉味;就味道上說,雖顯的有點單調,但是因為算是相當濃郁,所以不會有空洞的感覺。
我覺得可惜的是這湯裡雖然味道相當濃郁,但可能是過於久煮,導致沒有太多的新鮮滋味:蕃茄只有酸甜沒有鮮味;牛肉只有肉味,缺乏肉香。值得一提就是湯在入口後,嘴裡會有股麻油的香氣,這倒是挺特別的。
整體說來,湯算其實是不錯了,但還可以在加強。若是與山西一品相比,雖然鮮味沒得比,但是濃郁的牛肉味倒是比較有牛肉麵的架勢。
2. 肉
看出餐區玻璃上貼的,該店用的是昌弘供應的冷凍本地牛。我不知道一般人看到「冷凍」這兩個字是什麼感覺,不過我可以說個事實,就是台北不是每天都有新鮮的溫體牛。。。所以。。。昌弘算是北區第一家主打低溫保鮮的盤商,他們自己也賣牛肉麵就是了。(中南部有許多小型的肉販,自行利用冷凍車做全程的低溫運送,比較起來台北就比較少。)雖然說冷凍過的肉就口感上會略差,但畢竟不須長時間運送,鮮度上還是勝過進口貨。
看到碗裡像麻花般的兩團肉,我還真不知道要如何下手。仔細檢查才發現店家在將腱子切片時並未完全切斷,幾片接在一起,愈熱一縮,就成這麻花狀。先不提味道,因為滷的不夠透,且筋膜似乎完全沒有修掉,所以這肉咬起來真是相當的「強韌」,尤其筋的地方真的是太硬了,幾乎得用全力才咬的斷。
味道的話就真的很平淡,沒有太多調味,肉味大概也都流失到湯裡面。尤其盡全力咀嚼後,嘴裡留下的淡淡腥味,著實讓人扼脕。
牛筋的話也是兩塊,只是兩塊大不同。一塊入口即化,卻完全沒有味道;另一塊彈性、黏性都有,味道卻也是什麼都有。。。兩塊都不太及格。。。
3. 麵
切削麵要好吃,就要看師傅的表現了。麵糰的品質、刀工、速度與煮麵的火侯,只要任何一道關卡出了問題,就沒辦法煮出好吃的麵。當我看到年輕師傅輕率的削著麵,我就知道這麵一定不及格!因為我吃過的十幾間刀削麵中,沒有一個師傅削麵時不是全神貫注的!
刀削麵雖說刀削,但現在多是用鐵片去削。(早期還看有人拿菜刀削的,現在幾乎是沒有了)。鐵片沒有制式規格,全看師傅的習慣去凹折。削麵難在要準也要快,因為唯有快速削出寬度與厚度相仿的麵條,才可以讓整碗麵吃起來是一樣的口感。當然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相當的經驗與功力。
回到我面前的這碗麵,這麵條長度大概只有10公分,用筷子都不容易夾起來。不過最厲害的是,每條麵的寬度與厚度都不相同,最多的都差到兩倍以上,當然吃起來口感也是相當的豐富。。。
說句重一點的話,不論店家是因為開新的分店所以人手不足,或是老師傅有事請假,一間30幾年的老店拿出這樣的東西給客人吃,實在是件相當丟臉的事。。。
值得慶幸的是麵糰的掌控算相當不錯,所以口感算是在能接受的範圍。
總評
湯頭算是在水準之上,肉與麵就有許多的改進空間。或許之後去這類的店,就應該向幼時一般,與父親各點個一碗小米粥,加上蔥油餅與牛肉餡餅,細細品嚐家鄉味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