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以麻辣燙出名的店最早的位置是在光華商場附近,以前時常經過卻不曾停下腳步,直到前陣子看到網友的食記,才發現已經搬遷至金華街。原本排在下週的行事曆中,誰知突有人要同行,又不願去吃預定行程中「可預期的大地雷」,那就決定先到離家不遠的韓記錢去嘗鮮。
此店現址坐落在金華街與麗水街口附近,這裡本來是個很難做生意的地方,因為晚間人潮都聚集在永康街,反而政大公企附近的店家相較中午都顯得冷清,而其中唯一依舊人聲鼎沸的也就只有這間韓記了。橘色的招牌算是相當醒目,門口同色的看板寫的是台灣牛肉麵的起源,而往內望去架子上一桶桶的辣椒,光用看的胃似乎就灼熱了起來。
內部裝潢走的是簡潔的現代中式風格,蘭花圖樣的書畫壁紙則是輕易地讓整間店增加了一分人文氣息。點餐單上特別的附有日文翻譯,想必是有不少日本客慕名而來(我們隔桌就是)。特別的是店家並沒有供應茶水,反而是提供了免費的綠豆湯,雖然不是冰的,但是香濃的綠豆湯滿滿的表現出店家的誠意。
雖然我是嗜辣之人,但我卻沒有特別愛吃麻辣鍋,除了不喜歡舌頭像打麻藥一般失去知覺外,另一原因是有許多麻辣鍋店的湯底花椒味重,卻沒有其他味道做調和,以至苦味相當重。不過因為很餓,所以除了網友推薦的清燉牛肉麵外,又點了麻辣燙、紅油炒手與兩樣小菜。
評比與感想
必須在這裡先說,經查證,韓記的清燉牛肉麵幾經改變,已經跟以前不太一樣了。肉的話,08與09年的照片裡都是牛腱,只是08年是切丁,而09年是切片,且這兩年的湯較油。而似乎在10年之後就改成用牛腩,且表面的油也都去掉了。
1. 湯
這湯的表面沒有太多的油,且因為冷氣相當冷,一上桌就是煙霧繚繞。聞起來有著牛腩與蘿蔔的味道,雖然看起來就與預想的完全不一樣,但是好不好還是吃了才知道。
有網友說到此店的清燉湯頭與牛店有些雷同,我的感覺則是有相似點,作法應該是天南地北。牛店西式作法讓湯展現出清甜的原味,而蔬菜僅作為陪襯;但韓記的湯中除了澄清度與鮮度較差外,蘿蔔地的味道雖不至反客為主,但已經算是相當突出。再者牛店的香氣主要來自骨髓裡的油脂,而韓記應該主要是牛腩的味道;而毽子肉與牛腩在甜度、鮮度與醇度上的表現亦各有特色。此外韓記薑用得明顯得比牛店多上許多。
這湯喝起來算是相當濃郁溫潤,主要應該是以大骨高湯加上牛腩、蘿蔔、薑下去熬煮,牛肉的味道非常足。就湯來說有算是水準之上,不過說實話並沒有太特別之處,且就個人喜好來說,我不是太喜歡麵裡傳來的牛腩味,當然這只是我個人觀感。
2. 肉
肉幾經檢查後,確定應該是牛腩沒錯。對我來說,牛腩這種味道明顯的部位理論上應該吃一口就能確認的,只是這外型散碎的肉煮到沒有太多肉味,鬆散的肉質倒是挺像豬肉的。幸好沒有太多腥味與騷味,沾沾辣椒醬倒也沒有食不下嚥的問題。
3. 麵
麵條用的是手工拉麵,圓體且略粗,口感與彈性不算太差。雖然以手工拉麵來說這只能算是中等水準,但應該也算是普羅大眾較能接受的。這種麵條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太能吸附湯汁,我想以此店的湯頭,若是搭配上稍細或扁的麵,應該會更好些。(這麵搭麻辣湯底倒是相當不錯。)
4. 小菜
豆乾與豆皮看起來都像是放了很久,水分都被冷氣帶走了。雖然上桌前有先經麻辣滷汁汆燙,但依舊難掩堅韌的口感。味道亦只算普通,但價錢就稍貴了點...
同場加映
老虎麵
花椒味濃厚,辣味稍刺激了點,與一般的麻辣鍋比起來並不算特別出色,但麵條搭配湯底吃起來很過癮。若是一個人想吃麻辣鍋,又不想被機車加價,那這碗老虎麵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只是花椒煮出的沉重苦味讓我有點吃不消。
紅油炒手
手工桿的麵皮,厚度稍厚,吃起來有點類似蒸餃的感覺,搭配新鮮的肉餡與芝麻醬、辣油與花生粉調製的醬汁,吃起來非常過癮,也相當有飽足感。
總評
清燉牛肉麵不似店家在518上介紹的一般了不起,沒有太多讓人印象深刻之處,味道只能算中上。倒是麻辣燙與炒手這類真正的招牌菜相當了得,算是麻辣鍋店與川菜館外,另一個挑戰味蕾極限的地方。
台灣牛肉麵的起源眾說紛紜,倒是店家門前的看板所述與從前聽母親所說的相當契合。基本上雖然台南人很久之前就開始吃汆燙牛肉,但台北的牛肉麵店其實是出現在美軍引進美國牛肉後,因為當時價格相當便宜,才開始台灣第一波的牛肉麵高峰。雖無法證實,但美牛便宜的原因如店家所述的可能性很大。至於是否是因為中美斷交後台灣牛才漸漸成為市場主流,而後又被紐、奧取代,這就可能要問問老人家了。
留言列表